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【读书心得】《苦难辉煌》青春与信仰的远征

捧读金一南教授的《苦难辉煌》,仿佛穿越百年时光,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、战火纷飞的年代。不同于传统历史著作的宏大叙事,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奋起、在苦难中求索的壮阔画卷,让我对“初心”与“使命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,也为思政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。

书中最触动我的,是对“苦难”二字的真实还原。从井冈山的艰难割据到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,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不仅是敌人的围追堵截,还有内部路线分歧、理想信念的考验。那段岁月里没有“主角光环”,有的只是无数革命者在黑暗中坚守信仰的执着——方志敏在狱中写下“我的一切都交给党了”,杨靖宇靠棉絮和树皮与敌人周旋至最后一刻,红军战士在雪山上用体温温暖战友的冻僵的手……这些细节让我明白,所谓“辉煌”从不是偶然降临。这种对历史的“祛魅”与“还原”,恰恰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历史教育——不是背诵枯燥的时间线,而是理解先辈们为何能在绝境中选择坚守。

作为思政课教师,我更从书中看到了思政教育的“源头活水”。当下部分青年存在 “历史虚无主义”倾向,对革命历史缺乏敬畏,对理想信念感到迷茫。《苦难辉煌》用事实告诉我们,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“历史的偶然”,而是无数次生死抉择中人民的选择;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是“理论的空想”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错、不断修正的结果。书中那句“真正的英雄,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”,恰是对共产党人精神的最好诠释。在课堂上,我开始将书中的故事融入思政教学——讲“理想信念”时,不再空谈理论,而是讲述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如何靠着“解放全中国”的信念跨越天险;讲“担当精神”时,结合李大钊、瞿秋白等革命先烈为信仰牺牲的事迹,让青年学生明白“担当”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。

读完《苦难辉煌》,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教师的责任。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,更是历史的传承者、信仰的引领者。当下,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观念,青年学生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——从苦难中读懂坚守,从辉煌中坚定方向。未来的思政教学中,我会继续以《苦难辉煌》为指引,用真实的历史故事打动学生,用伟大的革命精神感染学生,让他们明白: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青年一代更应扛起时代的重任,在新的“苦难与辉煌”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篇章。


上一条:【读书心得】于历史褶皱里,看见不灭的火种

下一条: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实践成果转化专题培训 樊静教授助力学子赋能实践“研”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