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【读书心得】于历史褶皱里,看见不灭的火种

翻开刘统教授的《火种:寻找中国复兴之路》,本以为会读到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,却没想到,字里行间满是带着温度的细节——那些在暗夜中寻路的先辈,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名字,而是有血有肉、会恐惧却更敢坚守的“同路人”。

   这本书从1901年《辛丑条约》的屈辱写起,到1929年古田会议的方向确立,30年的苦难与求索,被作者揉进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里。我记得书中写吴樾刺杀五大臣时,炸弹意外提前引爆,他在剧痛中仍嘶吼着“为共和死,死得其所”;也记得大革命失败后,贺龙面对“捕杀共产党人”的白色恐怖,没有退缩,反而坚定地说“我贺龙这辈子,就认定共产党了”。这些细节没有刻意渲染悲壮,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戳人心——原来百年前的“复兴”,不是一句空话,是有人用生命铺路,用信念扛住黑暗。

    最让我震撼的,是书中对“为何是中国共产党”的回答。从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,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激荡,再到五四运动的街头呐喊,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路,可只有中国共产党,把“救中国”和“救百姓”真正绑在了一起。红军在赣南闽西打游击时,宁可自己饿肚子,也要把粮食分给老乡;古田会议确立“思想建党”,不是为了争权,而是为了让军队永远为人民打仗。这让我忽然明白,“复兴之路”从不是靠运气走出来的,而是靠“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”,一步步踩实的。

合上书,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思政课。很多时候,思政课之所以让人觉得“远”,是因为我们少了这些“有温度的细节”。其实上好思政课,不妨学学《火种》的方式:少一些抽象的道理,多讲一些先辈们“用行动践行初心”的故事,比如讲古田会议时,讲讲毛泽东如何倾听战士和老乡的意见,让“为人民服务”不再是一个概念;多让学生“走进历史”,比如围绕“如果我是1919年的学生,会如何救国”展开讨论,让他们从“听众”变成“思考者”。

《火种》里说,“黑暗越浓,微光越亮”。那些百年前的“微光”,早已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。而我们这一代人,既要读懂火炬背后的故事,更要接过火炬,把属于我们的“复兴之路”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
上一条:【读书心得】在磨砺中坚守初心,于实践里践行使命

下一条:【读书心得】《苦难辉煌》青春与信仰的远征